Saturday, January 4, 2014

檳榔嶼

2014年1月4日星期六

上午郵輪抵達檳榔嶼,馬來半島西北部的島嶼,與威斯利省隔海相望,同屬馬來西亞檳城州。檳城與馬六甲新加坡曾經同為英國的海峽殖民地,開埠比新加坡早,民風接近。大馬獨立後發展遲緩,檳城還遺留有不少殖民時代建築,城市面貌改變不大。新加坡的電視劇如涉及過去的年代,往往來這裡取景。

檳榔嶼碼頭在島的東北角,這裡也是檳城州的首府喬治市。郵輪緩緩駛入國際郵輪中心 (Swettenham Pier Cruise Terminal),映入眼簾的是喬治市中心的樓房,遠處的最高樓是檳城地標光大中心 Komta。






步出碼頭,就是熱鬧的市區,舊關仔角鐘樓 (Queen Victoria Memorial Clock Tower) 屹立在十字路口中央,一邊是檳城州議會,一派西洋風格。



鐘樓北面的古城牆是英國殖民者登陸的地方康華利斯堡,城牆上有多門對住海面的鐵炮,這個英式城堡現已成為一個公園。城堡邊是白色的殖民時代建築檳城市政府辦公廳和米黃色的大會堂,海邊屹立一座戰爭紀念碑。






海濱可以依稀望見對岸的城市,有人坐在海堤上垂釣,餓了可以在旁邊的舊關仔角美食中心用餐。




離開海邊,朝市中心隨意走走。又看到一座殖民地時代的建築,上書馬來文 Mahkamah Tinggi 是檳州最高法院,對面的民事法庭前立着一尊顯示法律公正的西式雕像。




法院旁邊的聖公會喬治教堂,教堂的另一邊是博物館和藝術畫廊。海濱附近的建築呈現濃烈的殖民地風情。




再轉去橫街小巷,逛逛風格迥異的檳城老街,另有一番華人的傳統風貌。








觀音廟和毗鄰的華人大會堂,附近還有印度廟和回教堂,多元種族宗教融合在一起。九龍堂是林氏宗親祠堂。








傳統的檳城街景定格在上世紀五,六十年代,難怪不少上年紀的新加坡人喜歡來這裡走走,尋找他們記憶中的南洋家園。時髦的說辭 -- 懷舊。





街頭壁畫也是檳城的一大特色,多不勝數,時間有限僅順道看了一些。這些民間藝術充分反映了多元種族的文化,斑駁的牆面,留下了歲月的痕跡。






辛亥革命前,孫中山先生曾經五次來到檳城,向華僑宣講革命,籌募經費,並在這裡召開庇能會議,策劃黃花崗起義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不少是南洋華僑,大漢奸汪某人的妻子也是檳城人,其父乃當地富商,據說也支持過辛亥革命。

孫先生在檳城留下不少足跡,裕榮莊就是他創辦的活動基地,如今改建成紀念館。典型的南洋建築,裡面文物不多,進去略微參觀了一圈。








回到海濱渡輪碼頭,在郵輪上享用午餐。船駛離碼頭的時間未到,再在附近逛逛,一片殖民風格建築,和傳統街景對比強烈。















再去參觀華人聚居的水上木屋村落 -- 姓氏橋,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居民以捕魚蝦為生,大多來自福建泉州,分姓氏而聚居。橋上所見,民居和商戶間雜在一起,看到一些奇怪的捕魚用具。居民家中乾淨整齊,絲毫不見破敗之象。廟宇被大樹穿過屋頂,供奉小小的神像。一切都很簡單,然而井井有序。













上岸的時間有限,加上暴烈的陽光,只在碼頭周圍走馬看花地逛了大半天,還是回郵輪去休閒享受吧。檳城這個東西文化對比鮮明的地方,比新加坡有更濃郁的傳統韻味,以後有機會再來細細品嚐吧。




(其它遊記請參閱:"萍踪浪影""歐洲紀行""秋遊關東"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